2025年7月3日——5日,上海浦东新区语文教研员郑艳红老师,来我校开展为期三天的语文学科工作坊活动。郑老师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分析当前课堂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就预习作业的设计和布置方式、结合课标和教参对核心概念进行阐释、根据学情二次设计学习任务、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等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对我校语文课堂教学给予了充分有效的针对性指导。
本学期,学校语文组组织十多名教师上了研讨课,在此过程中老师们有收获,更有困惑。郑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分析和总结了本学期语文组研讨课表现出的共性特点,了解了老师们满意或困惑的地方。老师们畅所欲言,分享收获与反思。徐少飞老师谈到在课例研究中,教师在学共体理念下,通过个人备课、集体研课不断深化对新教材的理解,让课更符合学情,上课时从关注老师转向关注学生学习,会看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表现。课后研讨中的分享更给上课老师开辟了视野。在专题复习方面,杨中生老师和薛淑元老师都提到素材积累的遗忘问题;在协同学习方面,沈永颖和赵艳伟老师分别提到了合作能力的欠缺,参与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学习设计上,王柏翠、崔爽、徐少飞、吕盼盼老师分别提到高品质课堂的设计和课堂核心问题的设计所存在的问题……而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是预习作业的情况。由于学生的预习完成不好,直接影响到上课效果,这是老师们此前一致困惑的地方。
针对以上问题,郑老师准确定位问题关键,给予了积极回应和明确指导。郑老师建议在学期初就要对学生提出学科学习要求,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对预习作业的设计布置、批阅反馈都做了详细说明。郑老师反复强调教考一致,将月考、作业、上课紧密衔接,以促使学生充分重视。随后,郑老师以“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专题备考”为例,分享前沿教研成果,明确指出知识体系与教材梳理的重要性,引领老师们走向教学研究的腹地。
第二天的培训,郑老师以“新教材探索”为主题,分享了《乡土中国》单元学习任务中关于《学写摘要》的教学设计。她从教材概念入手,厘清差别所在,为老师们指明要关注教材细节,注重概念阐释。重点指出要对学情分析精准把握,才会清楚教学重点,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接着,郑老师以必修上第一单元写作任务“学写诗歌”的任务设计为例,从提炼写作要素、学情分析到创设写作任务,再到作前指导,每一个环节、每一步指引,郑老师口传心授,将教学设计的真谛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其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深深感染着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其充沛的热情与忘我的投入,更彰显了语文教研人的独特魅力,使得每一位老师心怀敬佩,欣然随行。
在此基础上,她指导大家三单设计、方法提炼、评改标准及作后讲评课的要领。老师们时而皱眉深思,时而点头会意,时而奋笔书写,每一句金句都不想遗落,每一个细节都不愿错过。在思维破壁的瞬间,我们似乎听到深耕教学的犁锄之声,似乎看到金麦映日的灿烂成果。低头思索,不只是反思过往,更是向未来蓄力进发!
5日上午,郑老师首先梳理了前一天的单元写作课例的要点,明确关键所在,指出在昨天做的前期准备基础上,进行实践操练。随后,老师们分成四人一组,对必修上第六单元写作任务进行二次开发,做课例实操。老师们全情投入,大家集思广益,讨论声、交流声此起彼伏,你拿出的好点子,他想到的好思路,我发现的好问题……此时的会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练兵场”。团队的智慧,集体的力量,在这里“发酵”。哪怕是大声争论,哪怕是一时不解,哪怕是面红耳赤,都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在不断地迸发。好一个真实的、自在的研海畅游啊!在随后的发表中,每个小组都畅谈自己的设计成果,虽有不足,虽不成熟,但这其中回味无穷的探讨过程与磨合研究的经历,都被老师们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刻在心底里。研而有味,研乐无穷!
在课例实操后,郑老师重点强调要“聚焦重点,一以贯之”。这八个字,概括了要落实课标重点,教学设计结构化一致性的原则,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
5日下午,郑老师带领老师们学习了单元教学设计和单元视域下单课时设计,并做了必修上第五单元课例分享。
三天的教学研讨活动很快落下帷幕,本次活动既是对教学现状的精准把脉,对教学方向的高端引领,更是一场紧贴实践的能力淬炼,深入教学的“兵法”详解。在本次培训中,所有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实效得到了真正提升。郑老师更是以其过硬的专业能力,独有的个人魅力,影响和带领着每一位附中语文人。相信全体语文教师会以本次指导为契机,将课例研究常态化,将“研究型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新常态,不断推进高品质课堂转型,助力学生全面发展!